较好的油墨色纯度高,透明性好,且具有较好的触变性能和UV固化适中,一般说来,油墨可直接使用,不需要调节。但由于光碟的四色UV墨,因市场上品牌较多,质量参差不一,同时四色叠印不出的专用油墨,光碟厂仍需要调色,因此,就需要对油墨的粘度色密度、浓度甚至特别色要进行调配否则光碟上叠印的网点就会受到油墨的色密度和粘度的不同,使印刷的效果也就产生了偏差。例如,三原色中的Y与M,若等比例叠印,不管谁叠印在谁的上面,都应该呈现红色(R)。但是由于油墨的本身密度、浓淡、品牌区别,有时会呈现出土红色或黄红色等,因此,我们就要对它们的色密度进行适当的调节。方法有:可以改变印刷色序试印,或当色序固定的话,在个改变印刷色顺序时,则就应该改变叠印上层油墨的色密度,使其色密度下降,油墨的透明度提高。改变油墨色密度的方法是在源色油墨中加入本系列油墨的光油(无色油墨)调节。光油加入量是由色墨的色浓度决定,总之,在调节时,边搅拌边在色墨中加入光油,当加到色墨刚要开始但还没有改变原来颜色时的光油量,立即停止,即可使用。
目前,大多数印染企业仍然采用传统的感光制网法。感光制网的原理是将含有对光敏感物质(如重铬酸铵等)的制网专用粘稠胶液(简称“感光胶”)涂布道网坯上,低温烘干后,将花样分色黑白胶片包覆其上,然后进行曝光、显影、冲洗等等,在网上制成所需花纹。它的核心是光敏剂在紫外线照射下能与胶液中的粘合剂发生化学反应,交联固化,形成网状结构,使固态的感光胶体不溶于水,而未经紫外光照射的部分,在税种显影时能膨胀、溶解,最后离开网坯,显出原有的网孔。传统的感光制网法,从分色描稿、黑白胶片制作、上胶、曝光、显影到成品花网有30多道工序。总体上来说,工序多、工艺路线长、手工凭经验操作为主,因而精细度、精密度、均匀性、重现性、速度和效率等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国际上印花图案的设计风格朝着精细、朦胧,贸易订单向着“小批量、多花色、快交货、高质量”发展的今天,传统感光制网法已经成了提高印花质量和快速反应能力的瓶颈。
利用标签材料本身固有的防伪特点达到防伪的目的,如不干胶材料之中的易碎纸、水溶纸、防揭纸(揭起层有带信息与不带信息两种)等。这类材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不可重复使用。要么一碰即破,要么遇水、遇湿溶解消失,要么揭开后不能再贴。这些材料都有其特定的防伪目的与应用范围,可以实现向消费者与商家显示是否偷换包装的功能。不需要借助检测仪器,例如应用在手机上的防揭标签就有相关的图文信息。但该类标签也有缺点,一旦这些材料大众化,防伪的功能就消失了。
不同硬度的刮墨刀(从软的60°到硬的85°)印刷出的墨层厚度和图像清晰度不同,但也受到刮墨角度的影响。换句话说,使用从软到硬的刮墨刀的印刷结果与以从高到低的刮印角度的印刷结果相接近。在印刷机上调定刮墨角度,通常较软的刮墨刀的实际印刷角度比较硬刮墨刀的要大,其结果是附着的油墨较多。除极少的例外,一般的规则是,墨层越薄,产生的图像的清晰度和细微层次越好,反之也是一样。
目前,条形码已得到普遍应用,但没有真正起到防伪作用,这主要是由于市场上对条形码的监督管理不到位。商品市场上消费者与使用条形码的商品生产厂家所掌握的信息不匹配所致。不变条形码起到传递商品信息的作用,其防伪功效很弱;可变条形码是利用计算机来控制条码与其编码变化,使印制出的条形码各不相同,识别时用专用条码扫描仪进行读取,以辨真伪。目前这一技术得到了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