裁刀使用一段时间后需要换刀,一般情况下,换刀和换刀条是同时进行的。换刀操作包括以下步骤:①刀片降到最低位置,与刀条接触,切断电源。②拧松刀片露在刀座外的螺栓,使刀片轻轻接触垫板后再拧下螺栓,刀架(刀框或刀胎)升到原来位置,将刀片取下放在木制(或塑料)刀盒内。③更换刀条。刀条装在切纸刀下的工作台面上,更换时,按照刀条槽长度裁取一段新刀条,用刀片或砂纸将刀条表面的毛刺磨掉,然后镶入槽内。特别提示:刀条镶在凹槽内不能发生任何移动;刀条表面应与工作台面平行。④刀片与刀架的高低要适当,一般刀片压入垫板内的深度在0.3mm~1.5mm为宜。⑤换新刀片时,要确认刀片刃角与所裁纸张的抗切力是否相符,然后用软布从上往下将刀片擦净(刀刃部分不能擦)。轻轻拿起刀片,对准螺孔,拧紧螺栓。特别提示:刀条处应垫上薄纸板,刀刃不能碰到任何坚硬物。⑥试刀。刀片、刀条更换后,可空切试刀,检查螺栓是否拧紧,刀片是否平整。刀片与刀条接触后的压痕深度是否符合要求,如有不妥,可微调处理,然后再垫一沓新闻纸或胶版纸测试刀片的锋利状况。
应用于CD、VCD光碟上的UV油墨,除上述要求外,油墨还应与PC(聚碳酸酯)料粘附力好,若用于DVD光碟上,则应对刻录/读取时,激光偏转光束的倾斜角度(沿辐射方向不能大于±0.8°或沿切线方向不超过0.3°)较小的影响,所以,印刷后油墨及油墨干固时收缩要小;这样才能保证光碟的平整度:同时印刷在DVD光碟上的油墨层要求薄而匀,使得在UV快速固化时尽可能减小UV中的IR成分对DVD平整度的影响。要想在光碟上印得薄而匀的墨层,所以油墨也要具备高的色浓度,以及控制好网模版上感光层的厚度来保证。
较好的油墨色纯度高,透明性好,且具有较好的触变性能和UV固化适中,一般说来,油墨可直接使用,不需要调节。但由于光碟的四色UV墨,因市场上品牌较多,质量参差不一,同时四色叠印不出的专用油墨,光碟厂仍需要调色,因此,就需要对油墨的粘度色密度、浓度甚至特别色要进行调配否则光碟上叠印的网点就会受到油墨的色密度和粘度的不同,使印刷的效果也就产生了偏差。例如,三原色中的Y与M,若等比例叠印,不管谁叠印在谁的上面,都应该呈现红色(R)。但是由于油墨的本身密度、浓淡、品牌区别,有时会呈现出土红色或黄红色等,因此,我们就要对它们的色密度进行适当的调节。方法有:可以改变印刷色序试印,或当色序固定的话,在个改变印刷色顺序时,则就应该改变叠印上层油墨的色密度,使其色密度下降,油墨的透明度提高。改变油墨色密度的方法是在源色油墨中加入本系列油墨的光油(无色油墨)调节。光油加入量是由色墨的色浓度决定,总之,在调节时,边搅拌边在色墨中加入光油,当加到色墨刚要开始但还没有改变原来颜色时的光油量,立即停止,即可使用。
在标签印刷中,通过油墨的呈色特点来达到防伪目的。油墨防伪比承印材料防伪更具有实用性,防伪性能更强,成为目前发展最迅速的包装印刷防伪高新技术之一。与功能单一的承印材料防伪方式相比,着色材料防伪结合印刷工艺可达到多重防伪的目的。目前主要应用的着色材料防伪技术有以下几种。①光变油墨防伪当观察的视角改变60°时,进入人眼的反射光波发生改变,观察到的图像与最初的不同。采用不同色相的光变油墨可获得不同的观察效果。人眼可以直观地识别。②无色荧光油墨与磷光油墨防伪,在防伪油墨中加入特定的发光材料,使印刷品在紫外线照射下,可显示发光的暗记;没有紫外光时,油墨为隐形不可见。白度越高的纸张,油墨隐形的效果越差,所以采用白度不高的承印材料,防伪效果才明显。③有色荧光油墨与磷光油墨防伪:与无色荧光油墨与磷光油墨的作用一样,只是在标签印刷品中加入某一颜色的油墨,在紫外光作用下,荧光、磷光效果才明显;无紫外光时,只显示本色。④热致变色油墨防伪:热致变色油墨是利用热能,使油墨的色相在热量作用下发生改变,如变红、变绿或变黑。热致变色油墨防伪技术分为可逆和不可逆两种。3.工艺与材料结合防伪
印刷环境的条件:UV光固化油墨受气温变化,其油墨的粘度也有变化。在高温下油墨的粘度下降,变小,印刷的墨层减薄,色相偏法;在低温时,油墨的粘度变大,印刷墨层厚,颜色深。所以,印刷UV油墨时要控制印刷环境的温度为18~25为宜,23aC左右较为适宜;相对湿度为65%左右,当湿度大时,油墨会增粘和凝胶,所以印刷环境温、湿度稳定时,则UV油墨的粘度也稳定,粘度稳定则油墨的触变性相对也稳定,油墨的印刷适应性好,且墨层合适,此外印刷质量就容易得到保证,所以,精细图文彩色UV墨印刷,必须提供恒温恒湿的印刷环境条件。